自从1969年美国勘萨斯大学乔治·H·索特教授发表论文《基本会计理论中的事项法》(GeorgeH.Sorter,1969),正式提出“事项会计”思想以来,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事项会计理论曾在西方会计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这一会计理论的研究与讨论在西方主流会计刊物上才逐渐减少。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事项会计思想以来(据笔者查证,国内最早介绍事项会计的是顾抗、袁树民),在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大量学者对事项会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21世纪会计发展的方向进行介绍和推广。如何客观、理性地正确认识事项会计,显然已经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索特认为,现行财务会计使用的是价值法,其目的在于确认资本的最佳收益,需要按照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确认、计量、分类和汇总,仅提供价值信息;事项会计则要求会计人员尽可能提供“原汁原味”的、全面而且原始的事项信息,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
相对于现行财务会计,事项会计的对象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从多个方面全面地记录经济事项;二是将不能用货币计量、原来不作为财务会计核算对象的经济业务,用各种可计量单位予以计量,原原本本地记录,从而将他们一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使会计核算更加全面完整。
事项会计可以在无法确切定义和描述会计信息使用者各不相同的决策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真正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个别的决策需要,避免现行财务会计主观地仅仅对经济业务的价值属性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分类和汇总,避免遗漏信息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一些非货币会计信息。事项会计认为,从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观察,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可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事项会计就是要通过对同一事项提供全方位的原始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满足自身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对相关经济信息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目标。
事项会计强调信息越“原始”越好,因为信息越深加工,加工后的信息中掺杂加工者的主观意志和偏好越多,信息就可能失真越多。
事项会计上述思想的科学性如何?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判断事项会计呢?